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集锦 > 清廉兰州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 | 傅燮

为国殉难的“壮节侯”

傅燮(?—187年),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人。西汉名臣傅介子之后。北地傅氏籍在泥阳(今甘肃宁县),而傅燮则籍隶灵州,这说明傅介子之后有部分人迁徙至灵州。傅燮之孙傅玄籍在泥阳,那说明傅玄后来又回迁了。

傅燮身高八尺,容貌威严,年轻时师事太尉刘宽。刘宽是东汉宗室,曾两度出任太尉,以博学通儒著称。傅燮跟随刘宽学习,说明他也崇尚儒学。后来北地傅氏发展为儒学大族,应该与傅燮有重要关系。

傅燮举孝廉入仕,曾任军司马,跟随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镇压之后,皇甫嵩功第一,傅燮也有功,理应封侯,可傅燮因曾上书汉灵帝“速行谗佞之诛”,即诛杀谗佞,这惹怒了宦官,遭到宦官严重诋毁,因而仅被任为安定都尉。安定距离其祖籍地很近。东汉的边地多由西北人镇守,傅燮任安定都尉,既是当时的官场惯例,也是其乡邦责任所在。

当金城边章、韩遂带领羌人起事之后,东汉朝廷掀起了一场“弃凉州”的大讨论。司徒崔烈首先提出此议。时任议郎的傅燮看到自己的家乡居然要被国家抛弃,他奋不顾身,仗义执言:“斩司徒,天下乃安。”他还说,崔烈身为宰相,不去设法安抚凉州,却提议抛弃“万里之土”,是无忠无知的表现。最终,傅燮的执言赢得了胜利,不仅凉州没有被抛弃,傅燮也赢得了朝臣的认可。而那些靠关系爬升的权贵们却越发忌惮傅燮,所以傅燮被外放为汉阳(今天水)太守。他又返回了凉州。

凉州刺史耿鄙无能,手下徇私舞弊,官声极差。边章等起事后,耿鄙准备率军镇压,傅燮谏阻,他说,目前军队新集,未经训练,自冀县(今甘谷)至狄道(今临洮),道路遥远,万一有变,仓促难料。耿鄙不听,执意出兵,果然在狄道被部下所杀。凉州羌乱到了几乎无法收拾的地步。

北地羌人围攻傅燮固守的汉阳(天水)。北地是傅氏祖居地,羌人都感念、尊重傅氏,所以,他们在汉阳城外磕头,请求送傅燮回北地,以免白白送死。幼子傅干也劝说傅燮,傅燮义正词严地回答道:“乱世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我能去哪里呢?殉难于此而已。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常言道:“时穷节见。”危难之际最能体现人的气节。守土有责、为国尽忠,是士大夫必备的气节。傅燮出身世族,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濡染,所以,他笃定地选择了慷慨赴死,力战而亡。朝廷谥为“壮节侯”。

今天的北地傅氏,只不过是个文化符号而已,而在当时,北地傅氏是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其子弟的社会地位很高,声誉更非一般士大夫子弟所可比。这样的家族地位和声誉,正是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傅氏子弟的文化基因,反过来,傅氏子弟又不断地坚守、传承和发扬其家族优秀传统,从而铸就了这个延续中古近四百年的一流门第。北地傅氏为西北第一高门,毫无疑问。即便放在整个北方,除了博崔赵李等少数几个家族之外,罕有其匹,何况崔、李的发迹要比傅氏晚得多呢。(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