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主权在民,官为民仆
【每日箴言】
徐太守九思,尝谓人曰:“我昔为句容县令时,初入境,县中百姓满路迎我。或趋前,或拥后,或更番以轿抬我。己而至堂上,敷公座坐我。百千余人,跪伏阶下。不论老少,皆以爷称我。尔时我悚然内省曰:嗟嗟!此百千人者,其形体与我无异也。乃高年白发,亦相率呼我曰爷,彼固以我为父母云尔也。如何乃可以当此父母之称哉!为之惭愧悚惕者数日。”观徐公之言,则为民上者,虽时加爱护,犹恐实不副名。倘再肆轻蔑,岂不丧天良而速官谤乎?
——清•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
【深意浅说】
历史上有两个徐九思,一个是宋朝的,一个是明朝的。这里所说的,是明朝的官员,曾担任过句容县县令等职务。他上任时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从他的这一段叙述来看,古代官本位社会下,官民之间地位悬殊,鸿沟深广。中国在帝制时期,形成一整套的官民关系规范,一整套的尊卑等级秩序制度。
按照这种规范和秩序,官员被称为“爷”。在一个县衙里面,县令被称为县太爷,县丞、主簿、典史也是爷,幕友被称为师爷。其他六房的书吏,也被百姓称为“爹”或“老爹”。老百姓遇到这些人,当面直接就称为太爷、老爷,或老爹。而县令被认为是百姓的父母官,因此,人们在背后说到他的时候,往往也在姓氏后面加上父母两字。比如姓汤的知县,人们在背后往往称呼为“汤父母”。
出行的时候,县令可以坐轿,按照规制不能坐八抬或十六抬,因为这是更高级别官员的特权。县令也可以骑马。原则上老百姓不准坐轿,但可以骑驴代步,就是衙门六房的书吏,也只能骑驴而不许骑马。
百姓见了官员必须下跪磕头,不下跪磕头的可能要遭遇棍棒的驱使。但有功名的士绅可以与官员分庭抗礼,不必跪拜。一般情况下百姓没有与县令这样的官员直接对话的权利和机会,除非打官司在法庭上。县官将百姓称为小民、愚民、奸民等等,而百姓则自称“小人”“小的”“妾”。在打官司的诉状中,百姓往往自称为“蚁”或“蚁民”。
这一套等级规范,使得刚刚从老百姓升为县令的徐九思不适应。他觉得老百姓对自己这么好,把他看成父母,那么,自己也要真的像父母那样对百姓好,不要辜负了百姓的这份好。
徐九思在位的时候,确实也是个好官。他的居室中挂着一幅《青菜图》,其旁书“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菜色”,提醒自己,时刻把百姓疾苦挂记心中。他一生的从政经验总结为“俭、勤、忍”,被称为“徐公三字经”。后来他担任都水司郎中时,主持张秋河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患,造福百姓。
徐九思上任时亲身体会到的官民等级秩序,使他一时不能适应且有惭愧感,说明他是一位有良知的官员。但无论徐九思还是《居官日省录》,都没有更进一步地思考,既然“此百千人者,其形体与我无异也”,有人拜伏在地,有人高坐骄子被人称为爷,这种秩序是否合理?这种官民关系是否正当?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明朝中国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官民关系中官尊民卑的秩序得到更为严格的强化。百姓们匍匐在专制统治者面前,没有当家做主的意识。无论官民,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等级秩序是不正当的,这种官民关系是不合理的。这是他们的历史局限。主权在民,官为民仆,只有在现代社会才能成为百姓自觉的意识。
(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岩须
分布:陇南、甘南
简介:岩须,常绿矮小半灌木。花期4-5月,果期6-7月。全草入药,具有行气止痛、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欲不振、神经衰弱。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