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严防扰民式下乡

箴历日历4-2.png

【今日箴言】

纵吏下乡:乡村小民,畏吏如虎,纵吏下乡,犹纵虎出柙也。弓手士兵,尤当禁戢,自非捕盗,皆不可差出。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

【深意浅说】

这是宋朝著名官员、大儒真德秀给下属官员发出的政训中的一条。真德秀列举官府危害百姓最大的十件事,其中之一就是“纵吏下乡”。这里的吏,不仅仅指吏胥,还包括衙役。

唐朝的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石壕吏》,其中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下乡捉人的吏的凶横已经跃然纸上。当然,这是战时,吏凶恶一些,或许还可理解。而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这样形容征税的吏:“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清朝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知县的郑板桥写过一首叫作《悍吏》的诗,说的是和平时期下乡的吏役的凶恶:

“县官编丁著图甲,悍吏入村捉鹅鸭。县官养老赐帛肉,悍吏沿村括稻谷。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长官好善民已愁,况以不善司民牧。山田苦旱生草菅,水田浪阔声潺潺。圣主深仁发天庾,悍吏贪勒为刁奸。索逋汹汹虎而翼,叫呼楚挞无宁刻。村中杀鸡忙作食,前村后村已屏息。呜呼长吏定不知,知而故纵非人为。” 

郑板桥描写了悍吏下乡入村,捉鹅鸭、括稻谷、断人喉、抉人目,如同豺狼猛虎,鞭挞棰楚百姓的情形。郑板桥认为,长官或许不知道这些悍吏下乡做了什么,如果知道,故意放纵悍吏作恶,那就犹如纵虎出柙。

清朝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写到一般衙役人等下乡办案的情况:“先到原告家需索银两,谓之启发礼。次到被告家,不论有理无理,横行吓诈,家室惊骇,餍饱始得出门”,而后再到地保、族保、证人各家,“逐一搜求,均须开发”。还有“贼开花”“洗贼名”等名目:当一家发生窃案,差役在邻近人家中挑选没有官方背景的殷实富户数家,一一拘押索贿,每报一案,牵连数家,这就叫“贼开花”;乡间百姓,凑出七八千至十数千钱不等,送给差役们,待其填饱了私囊,再一一将所拘之人放回,是谓之“洗贼名”。往往中等殷实人家,经此一案,即告破产。所以当时就有对联说,“若要子孙能结果,除非贼案不开花。”

从上面这些资料可知,有些吏胥衙役本来就是一帮恶徒。如果不下乡,他们作恶的范围会小一些。一旦下乡,就如放虎归山,无恶不作。因此,约束吏胥衙役,不让他们随便下乡扰民害民,便是做个好官的条件之一。宋朝真德秀不要纵吏下乡,明朝的蒋廷璧在《璞山蒋公政训》中也说:“谚语云:门子不上堂,书手不进房,皂隶不下乡,就是好官。” 

实际上,有的吏胥衙役下乡扰民害民,很多情况下,官员不但是知道的,而且是同意的、放纵的,甚至是特意安排的。

晚清在浙江做过县令、知府等官的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写到,乡间如有人身亡,“地方官每下乡相验,必带忤作、刑书,遂至署内门印、签押、小使,署外六房、三班,以及本官仪卫、皂隶、马仆、轿夫一同下乡,多至百余人上路。”这么百十号人的队伍,如同蝗虫一般到了乡下,“乡里数百亩殷实之家,经地方官一番相验锣响,皆扫地无余烬矣。”地方百姓“胆落心寒”,对这帮人“畏如蛇蝎”。官员带领一大帮如狼似虎的吏役下乡,为的是体现官员出动的排场、体面、威严和权势。

所以,本质来说,吏役下乡扰民害民,关键是长官放纵。牵牛要牵牛鼻子,对长官进行问责,会有一定的实效。

(梁发芾)


【人间草木】

2-2.jpg

名称:龙头箭竹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

简介:龙头箭竹,我国特有种,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山地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环境等起到有利作用,是大熊猫主要采食竹种之一,也是制作笔杆、筷子、帐杆及编制筐篮棚架等的材料。笋期5月,花期5-10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