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之窗

周末荐“廉”第十四站 | 再访碑林读阁帖

 《周末荐“廉”》第三站时,我们曾探访兰州碑林,在刀书摩刻中,体验了一次文字与心灵的绝佳邂逅。今天,我们再次来到碑林,品读碑林镇馆之宝——《淳化阁帖》。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所藏各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纂,摹刻在枣木板上,汇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法帖——《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卷帙浩大,内涵丰富,包括篆、隶、草、行、楷各体,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名臣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一部珍贵资料。

 明代肃王翻刻的通称“肃府本”或“兰州本”的《淳化阁帖》,是我国书法史上现存的时代较早、摹刻精致、保存良好、颇具影响的一部大型法帖原石。现存142方刻石,全部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内,是馆藏16件国家级文物之一。


 兰州碑林《淳化阁帖》刻石,有正文251方,跋语10方,全部翻刻自肃府本。它与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并为兰州碑林三大精品,在碑林草圣阁一楼集中展出。这不仅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也给了大众百姓品读观摩《淳化阁帖》的机会。

 古人言,“书,心画也。”行走于字里行间,铁画银钩、腾龙翥凤,这一方方刻石,因为有了书者的加持,变得有生命力,让我们能够探及书者蕴藏其中的人格魅力与精神追求。


 钟繇被世人誉为“楷书鼻祖”,他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政治家,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钟繇为政廉洁无私、惩恶扬善,在任阳陵县令时,治理税捐,惩治粮行哄抬粮价行为。城内几家粮行的老板常想以买字为名行贿钟繇,钟繇拒不接待,更不卖字。这一年,阳陵洪水成灾,庄稼无收,民不聊生。钟繇一反常态,要摆宴庆生,还要卖字,引得满城议论。粮行老板们想,这正是买字贿赂的好时机呀!

 钟繇以茶代饭招待前来祝寿买字的人,他说,我的字同你们的粮价、货价一样,今天定了不能变,如果你们涨了粮价、货价,我的字也随着涨价,卖后你们照样需要按涨后价格付款,每个字一两银子。奸商们无法反悔。第二天,钟繇用卖字银子派人去买各粮行的米面,粮行老板们不敢涨价。钟繇用买来的米面赈济乡民,终于使穷苦百姓渡过了饥荒。阳陵城乡数以万计的百姓,敲锣打鼓到县衙给钟繇送“功德匾”。


 “江左风流宰相”谢安书如其人,温润雅致。谢安出身陈郡谢氏,为魏晋时期名门望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所以又有“王谢风流满晋书”的说法。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家族,谢氏能保持几百年不衰,与其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


 谢安“常自教儿”,以不言之教,于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子女后辈。他见侄子谢玄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怕他玩物丧志,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便以和谢玄打赌的形式,巧妙地赢得香囊,当面烧毁。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谢氏家风的成效,叔侄二人在淝水之战中扭转乾坤,使国家转危为安。

 谢安尤其注重从人格思想、人生抱负等方面教育子弟。一次,他问众子侄是如何规划人生理想的,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实则寄予了殷殷期望。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谢安大为赞许。在优良家风的引导下,谢氏家族文武兼修,不但在武功上取得非凡成绩,还培养出了许多文化大家,垂范后世,如谢万、谢道韫、谢灵运、谢朓等等,人才济济,成就了许多文坛佳话。


 魏晋名士山涛的书法作品结构端庄,章法有致,彰显其正直端方的品性。“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家中贫困,但“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名士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到阮籍,成为“竹林之交”。山涛四十岁才做了郡主簿,后一路高升。在调离尚书吏部郎岗位时,他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嵇康断然拒绝,并给他回了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后嵇康遭难,山涛数次上书求情,未被批准。在临刑前,嵇康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对他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县令袁毅官瘾很大,为求升迁,贿赂公卿,许多人都接受了他的礼物。当袁毅得知山涛是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吏的任免、考核时,就往山涛家里送了“丝百斤”。山涛不想收礼,但又不愿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乃受之”,但命人悬之梁上,并不用它。后来,袁毅的事被揭发,朝廷“案验众官”,凡受贿的人都被检举,纷纷落马,唯山涛“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得以顺利过关,并赢得了“悬丝尚书”之美誉。

 山涛为官三十多年,选贤任能,从不徇私舞弊。每选用官吏,都要对候选人亲作评论,供朝廷参考,并将荐拔上奏的人列名成册,时称《山公启事》。太康四年,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去世时,“旧宅第仅有屋十间,但子孙众多,容纳不下。”《晋书》这样评价山涛,“若夫居官以洁其务,欲以启天下之方,事亲以终其身,将以劝天下之俗,非山公之具美,其孰能与于此者哉!”


 “颜筋柳骨”,柳公权的书法,更代表着他的铮铮铁骨,代表着他做人做官的态度。柳公权历经唐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亦称“柳河东”。他为人刚正不屈,为官清正廉明,正所谓“字如其人”,他通过一笔笔劲秀硬朗的字迹向世人彰显着“柳骨”的风范。

 柳公权书法精深,连皇帝也是他的“粉丝”。唐穆宗曾向他请教书法问题,“卿书何能如是之善?”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穆宗荒于朝政,柳公权一方面从书法的角度说明心中端正,用笔就会端正,另一方面暗示穆宗,心存正气,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这便是著名的“笔谏”。苏轼有诗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清代学者刘熙载曾讲,“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的背后,总隐藏着书者的人格,折射着书者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每一笔点画都是在塑造自己,每一次运笔的都是生命的痕迹。《淳化阁帖》是中国古代书法集大成者,流连于每一方刻石之前,你会体悟到雄健洒脱的风骨,端方正直的品性,严谨务实的精神,隽秀飘逸的格调,这便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资料提供 兰州碑林管理处 侍倩馨  图文整理 黄彤彤)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