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清风典历】三人成虎

4月12(网站).jpg

【译文】

庞恭和魏太子将要去赵国的邯郸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在集市上有老虎出没,大王您信吗?”魏王答:“不信。”“那如果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虎呢?您信吗?”魏王说:“还是不信。”“那三个人都说呢?您信吗?”魏王说:“那我就相信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然而三个人说有老虎就真的以为有老虎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到集市远多了,议论我的人也比三个人多,希望大王明察他们的话。”庞恭后来从邯郸返回魏国,最终还是没能见到魏王。

【品读】

流言可畏

从古至今,流言是很有杀伤力的。以前又没有专门的辟谣机构,有些话成为流言之后就特别难以辨明了。就连周公那么圣哲伟大的人,在摄政成王时也遭受管叔、蔡叔所造流言的困扰,以至于要避居东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公畏惧流言日”。后来成王因天地异常而祭祀,开金縢之匮(用金丝带缄封的匣子),看到了周公为武王祈祷,愿意以身代死的册文,才相信了周公的忠诚,亲自迎回了他。

庞恭和魏太子去赵国做人质,临行前给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其实是给魏王打一剂“预防针”,劝谏魏王警惕流言。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显然这剂“预防针”白打了。据《战国策》记载,魏王当时听完庞恭讲的故事后,满口允诺说:“寡人自为知。”知道是知道,可等后来庞恭从赵国回来求见时,魏王却是拒而不见了。这就是流言的厉害。北宋黄庭坚说:“三人成虎事常有,众口铄金君自宽。”看似豁达洒脱,更多恐怕是一种无奈之辞。

不仅是君臣、上下,就是骨肉至亲之间,也不免流言的影响,“曾参杀人”的故事就是如此。《战国策》载: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贤如曾母,亦难免身陷流言的泥沼。

流言尽管虚浮无据,但是时间一长,传闻日多,便足以耸动视听、惑乱人心,所以,必须保持心明眼亮的状态。“流言止于智者”,是因为智者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

当然,韩非对待流言的方法要更为简单直接。在他看来,破除一切虚妄之辞,仅仅依靠智者的慧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循名责实”的考察,也就是“因参验而审言辞”,通过实际的考核、验证来审察言辞。一句话,实践也是检验真伪的唯一标准。(阿阳)

青礞石.jpg

青礞石:为鳞片状或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扁块状或长斜块状,无明显棱角。褐黑色或绿黑色,具玻璃样光泽,气微,味淡。坠痰下气,平肝镇惊。治顽痰胶结,咳逆喘急,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主产于浙江淳安、湖南、湖北等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