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汉武帝的求贤令

12月1(网站).jpg

【译文】

诏书说:要成就非凡功业,就必得有非凡之人。所以,有的马尽管奔跑时踢人,但却能跑千里之遥;有的人尽管违世抗俗,但却能立功成名。对于那些不因循轨辙之马和不守规矩之人,关键还是在于如何驾驭罢了。现命令各州县,察访官吏百姓中有俊逸之才、可任将相者,或可出使边远异国者。

【小识】

本文是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发的求“茂材异等”诏。本年汉武帝50岁,登基称帝已34年。也就在本年冬,一代名将卫青去世,汉武帝因此而感到“名臣文武欲尽”,所以才下发了这道著名的求贤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卫青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卫青谢世,汉武帝倍感人才凋零,所以才要以非常之举荐拔人才。

汉武帝的功业早已彪炳史册,无需赘言,但是,促成其功业的,除了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之外,还有围绕在他周围的无数杰出人才。汉武帝从来都重视和发掘人才,不遗余力地提拔人才。他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全面实行察举、贤良、上书、太学等综合手段,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而且,先后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元封五年下诏四次求贤,这完全能体现他求贤若渴的治国态度。

本文即汉武帝的第四道求贤令。令文以简明扼要的短短数语,将汉武帝的用人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治国理政的伟业迫切需求杰特之才,有杰特之才,方能成就杰特之功。人无完人,那些有才华的人,当时或许未能得到好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出众的才华与能力,而且还要重用其才华与能力。无论是怎样的马、怎样的人,都在于驾驭者、用人者的掌控了。这样大胆、张扬的诏书,完全能体现出汉武帝破格用人、驾驭群才的恢弘自信,也只有汉武帝这样不守成规、睥睨八荒的雄才,才能突破儒家忠孝德行的人才评价,走向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

毫无疑问,汉武帝的用人方略,是造就了西汉盛世的关键因素。对此,班固有一段极有见地的评述,兹摘引于下: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班固作为西汉历史的权威研究者,其论述最具说服力。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另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曹操,也有类似的求贤令,只不过,曹操求贤令文的力度更有甚于汉武帝。这里也将曹操的求贤令列出,供读者比较阅读: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汉武帝的求贤诏只是说人无全人,但并未提及“盗嫂受金”,曹操则明确提出,类似陈平这样有“盗嫂受金”的劣迹但又能力突出者,都可以为他所用。显然,曹操在用人方面迈出的步子更大一些,这固然是曹操身处乱世、思贤尤急的现实需要,也必然与汉末朝纲解体、儒家思想急剧衰落的社会基础相关。相同的是,汉武帝和曹操都搜罗到了大量的统军作战、治国理政甚至出使绝域之人,“唯才是举”是他们不变的法则。

今天,我们阅读汉武帝和曹操的求贤令文时,依然感慨万千。千古以来,人才难得,人尽其才更为难得,而要形成济济多士的集群优势则尤为困难,所以,“得天下英雄而用之”就成了所有统治者的共同心愿。试想,当汉文帝“拊髀”而思得廉颇、李牧时,那是怎样的向往与无奈!当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时,那必然是费尽心力之后的自豪和感慨!由此,再来回溯汉武帝“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论断,确实能说明,尊重人才、挖掘人才是我们悠久而优良的传统。(萧寒)

防风 (1).jpg

 防风: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cm,根头部直径约1cm,中部直径1~1.5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气微香,味微甘。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主产于内蒙古东部地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