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清风典历】时来渊明亦雄杰

11月6(网站).jpg

【译文】

年轻时就寄情俗事之外,心思都集中在弹琴读书上。虽然穿着粗布衣服,食器常空,但心情却欣然自得,安然无忧。时运来临了,我也打马于大道之上(出任镇军参军)。弃置手杖备好晨装,踏上前往京口的旅程,暂时地离开田园。飘飘孤舟渐行渐远,绵绵归思却一直萦绕在心头。这行程怎能说不远呢?需要跋涉千里之遥啊。他乡的山水让人目倦,山泽中的故居才是心中最大的眷恋。看见云端的飞鸟、水中的游鱼,便心生愧意。我真朴在怀,谁说官场就能拘束我的行迹呢?姑且随着形势变改自己的出处,最终还是要像班固向往的那样返回故园的。

【小识】

本诗作于陶渊明赴任京口的途中。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只是一个隐者,其实他也是官场中的人物,只不过他徘徊于仕隐之间,是官场中的一个特立独行者而已。

陶渊明一生有五次任职:江州祭酒、桓玄僚属、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如任江州祭酒“少日自解归”,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由于他任职时间短而反复,所以,每次他为何出仕、因何罢官(或辞官),均耐人寻味。如果说他任江州祭酒是因“亲老家贫”、罢官是因“不堪吏职”,任彭泽令是为了争取“三径之资”、罢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那么,他任荆州刺史桓玄僚属、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其目的又为何?为何还匆匆罢官?他罢官桓玄僚属是因为母亲守丧而致,那其他两次呢?难道陶渊明的每次出仕,都是为了挣点隐居的生活费,每次罢官都是为了归隐田园的梦想吗?我们想以本诗为例来分析。

本诗是陶渊明第三次出仕时,即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时所写。刘裕于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坐镇京口,大权在握,以对衡已经自号称帝的桓玄。从诗题“始作镇军参军”来看,应该是在陶渊明为母亲守丧刚期满,赴京口任职的途中,或许,他都没有见过刘裕这位赫赫威名的将领。此前,他任桓玄僚属,可是桓玄野心勃勃,起兵向阙,陶渊明恰好以母丧为借口返乡。按理说,守丧结束后,他应该首先赴桓玄幕府(也是短暂的皇宫),而不是刘裕帐下,但显然陶渊明没有这么做。这情形,极有可能就是陶渊明看不惯桓玄的自号称帝,而是看重刘裕中兴东晋的能力。此时的刘裕,是正在崛起的一代将星,陶渊明可能是期望在刘裕幕府能有所作为、自我实现,如他所说“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吧。

但令人困惑的地方是,刘裕用陶渊明为“参军”,陶渊明有着怎样的军事才华呢?他又能为刘裕怎样出谋划策呢?我们以为,对于一个时时都“心念山泽居”的人来说,他的军事谋略应该是严重欠缺的。也就是说,刘裕任陶渊明为参军,并不需要陶渊明为他出谋划策,而只是安排一个可供陶渊明立足士林的平台而已,毕竟陶渊明出身名门(已经颇为衰落的将门),有鲜亮的文才,任用陶渊明,也可以为刘裕赢来得人的政声。

接下来的问题是,陶渊明在刘裕帐下仅仅一年左右,又转而任建威参军了,这又是为何?是刘裕辞退了陶渊明,还是陶渊明告别了刘裕?对此,有人推理说,这是因为陶渊明看不惯刘裕的所作所为,所以才离开了刘裕。可问题是,刘敬宣、刘裕都是北府系将领,只不过刘裕是北府一代,刘敬宣是北府二代而已,从刘敬宣生平来看,他是忠诚地奉刘裕之命征战,他们是“一丘之壑”,这么看来,陶渊明看不惯刘裕,又怎能看得惯刘敬宣呢?我以为,陶渊明弃刘裕而投奔刘敬宣,关键是地理位置的因素。刘敬宣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而陶渊明的故乡就在江州浔阳郡柴桑县,任职于江州(府治浔阳),与故乡最近,也最符合他“田园日梦想”的初衷。

就在任建威参军的本年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令。这说明,陶渊明任建威参军大致就半年时间,他费尽心思求职于江州,不过是求为官于家乡附近而已,彭泽也距柴桑不远。由此,再来回溯陶渊明的仕履,我们的认识是,他任职桓玄、刘裕幕府时,或许是想有所作为,希冀自我实现,他也有着维护东晋正统的鲜明意识;而他任职于江州、彭泽时,很可能是已经明白,自己心系田园,不堪吏职,四处碰壁,根本就不是官场的那块料,他得为罢官后的生活留点积蓄,以为“三径之资”(作幕僚收入有限,当县令俸禄相对丰厚一些)。不过,即便这个在士大夫看来极为卑微的愿望,他也未能很好地实现,因为做彭泽令仅仅八十余日而已。

功名,是陶渊明不能轻易放下的牵挂;田园,是他的终极关怀;官场,是他的碰壁之地;农村,是他自我疏放、自由舒心的乐园。他曾为功名而追求过,但小试牛刀,碰壁辄返,碰壁之后的坚定选择,就是回归田园。所以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衿,谁谓形迹拘。”鱼翔潭底,雁排长空,那是自由舒放的性灵,陶渊明由衷地羡慕着,也为拘禁于官场而惭愧,但念头一转,他还是能想得通:只要我心存真朴,官场就只能拘禁我的形体,而拘禁不了我的心灵,何况,终有一天,我会返回故庐,逍遥自在呢!(萧寒)

猪苓.jpg

猪苓: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体轻,质硬,略呈颗粒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云南等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