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清风典历】侯门一入深似海

11月4(网站).jpg

【译文】

据臣历年来的观察,寒门在朝廷没有亲党庇护,在社会上也没有贵戚支援,其根基轻而薄。只要他们没大过失,还是可以获得宽容。外戚则不同,他们凭借天子、后妃之亲,如同大树一般根连枝牵,繁茂纷呈,占尽四季的便利,所以其影响极大。外戚位居权要,便被四方人士侧目而视;一旦犯错、为法所不容,那便罪不容诛了。他们自身遭殃尚且不算,关键是国家也会因此而遭殃。什么原因呢?因为婚姻私情人人都有,他们会将对外戚的嫌疑扩展及于国家。所以疏远之人依附于皇帝,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外戚进用,反而还会招致嫌疑。这样的嫌疑在百姓间积久了,会造成皇宫乃至国家的祸患。似此之例以前就有,想来不免让人寒心疑惧。

【小识】

本文为庾亮辞让中书监的奏表。庾亮是东晋著名外戚、权要(明帝的妻兄、成帝的舅公),曾在王导、王敦之后主持朝政,同时,他还是大名士,容姿俊美,善于清谈,“笔敷华藻,吻纵波涛”(《晋书》本传评语),不仅有口才,还有文采。在庾亮和庾翼的带动下,新野庾氏一跃而成为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并列的东晋五大门阀之一。应该说,在东晋的政界和文化界,庾亮都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本表最耐人寻味之处,就是门阀政治下政客们的隐曲心思。中书监是要职,自曹丕设立中书监、令以来,中书监即为实质上的宰相。如此美职,别人求之若渴、趋之若鹜,可庾亮为何还要辞让呢?其中究竟,耐人寻味。此前,庾亮曾任职中书郎、散骑常侍、中领军等要职,散骑常侍具有平章尚书奏事的权力(即具有议政权),中领军执掌宫廷禁卫,这些都是时常出现在皇帝身边的要职。由此再晋升中书监,可谓仕途畅达,平步青云,位极人臣。但庾亮毕竟还是坚决辞让了。为什么?

委任令当然出于皇帝。东晋之初,王导辅佐司马睿登基称帝,安抚江南本地的士大夫,为稳定晋初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即琅琊王氏与河内司马氏共享天下统治权。当琅琊王氏权势鼎盛、一族独大的时候,司马睿心中的殷殷忌惮便油然而生,所以,自司马睿开始,就企图培植新的大族以平衡王氏势权。遗憾的是,司马睿的措施激起了王敦之乱,他自己也因此郁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即位之初,正是王敦起兵向阙、大权独揽之时,此时的他亟需一位信任度高、资望俱佳的大臣依为心膂。庾亮作为皇帝舅子哥,资历、人望、信任度均符合抗衡王氏权力的要求,也符合宰相的条件,司马绍遂委庾亮以中书监之要职。因此,这一任职其实是深层反映了东晋政枢的波谲云诡。

可是,庾亮也有他的顾忌。在本表中,他一再声明,国恩浩荡,不胜感激,之所以辞让,不是才华、能力的问题,而是身份的问题。身为后党,“姻娅之嫌”,才是关键。对一般官员而言,他们朝廷无党,朝外无援,所以,即便偶有过错,人们也会宽容。但后党不同,后党凭借的是“天地”(即皇亲国戚),这优势太明显,所以,人们对后党的要求、监督就更为苛刻,一旦犯错,就“罪不容诛”。进而,如果后党的优势一直延续下去,会示天下以不公,形成社会心理的抵触,那就会危及国家的统治根基。殷鉴不远,两汉政权不都以“抑后党安,进婚族危”吗?庾亮还说,富贵荣宠,我本向慕;刑法贫贱,我也不甘;违背国令,我更不敢。之所以辞让,就是为国家大局着想,拳拳之诚,希望能得到体谅。应该说,庾亮的说辞,有其充分的理据,不避忌讳,直言要害,显得正大光明,说服力很强。对此,金圣叹评价说:“良由吐于肝膈至诚,固非敷华剡藻之所得而并比也。”(《金圣叹全集》第五卷)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但是,如果从门阀倾轧与平衡的角度去思考,那我们会看出,在这正大光明的说辞背后,还有着门阀政客不想明说的隐曲。此时的王敦驻军武昌,诛杀大臣,政由己出。如果让后党出身的庾亮代替王导以为中书监,那会不会授王敦以口实,进而刺激其暴行?前一年,王敦攻入建康时,建康守军根本无法抵抗;如果王敦因此而再次举兵向阙,那更会摧枯拉朽,更是国之灾难,所以,庾亮才坚决辞让。显然,庾亮是有着深长思考和全局眼光的,可以一定程度地安抚和稳住王敦的野心。

当然,王敦跋扈时,建康城中王导的日子难捱,他率王氏子弟请罪,中书监之职也做得极为别扭。所以,当庾亮推辞了一段时间之后,司马绍还是继续以庾亮代替王导,任中书监之职,庾亮也确实平稳地接了过来。(萧寒)

玉竹 .jpg

玉竹: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cm,直径0.3~1.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气微,味甘,嚼之发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主产于湖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