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清风典历】谢客风容映古今

11月13(网站).jpg

 

【译文】

早晨从南山出发,日落时栖息在北山。舍舟登岸回望遥远的水洲,放开手杖依靠着苍松。狭窄的林间小道幽隐蜿蜒,被水环绕的洲岛也玲珑可爱。低头能看到乔木的树梢,仰面聆听山壑间的水流淙淙。大石横亘将溪水分为两道,林木茂密让山路隐没其中。想起了《解卦》《升卦》的卦意,天地解冻,雷雨作响,万物生长,枝丰叶茂,让人感慨。新发的笋芽裹着绿色的外壳,刚长出来的蒲草顶着紫色的茸毛。海鸥在春岸边嬉戏,山鸡展翅播弄着和风。感受这美好的自然使人永不知足,观览景物也使人眷念重重。我不担心离群遥远,只遗憾无人与我同赏。独自游览并非我叹息的根源,只是我这忽而被欣赏、忽而被废置的遭际和心情,谁又能帮我疏解?

【小识】

本诗作于谢家的始宁庄园。这是一个山峦叠嶂、溪流纵横、亭台楼榭、礼佛场所、生产生活一应俱全的规模巨大的贵族庄园,“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有学者指出,始宁庄园“主要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嵊县江东乡、幸福乡一带,面积约为30多平方公里”(龚剑峰、金向银《陈郡谢氏与会稽加郡始宁庄园》),而傅筑夫教授甚至说“连古罗马帝国的大种植园相形之下也望尘莫及”(《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每当谢灵运政坛受伤时,便会返回庄园,优游其中,吟诗作赋,因此,始宁庄园就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摇篮。也正是在始宁,谢灵运的山水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传》)。

谢灵运作于永嘉、始宁、临川的山水诗,鲜丽清新,富艳精工,不仅新人耳目、惊艳当时,而且深深滋养了后世诗人,最终在唐代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山水诗派,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山水诗“不祧之祖”的地位。而且,接替谢灵运山水事业的谢朓,也以山水诗擅名江左;再加上谢混、谢庄、谢惠连等人描写山水的诗作,形成了“谢家山水”的壮观气象。这样的家族文化现象,如同“王家书法”一样,都是王、谢等六朝门第在文化领域内的重大贡献。

谢灵运之前,我国诗歌中的山水,都是概貌山水、意象山水,有浓郁的象征意味,只有到谢灵运的笔下,才呈现出具象山水、直描山水和审美山水的特点,也只有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和感情投射、交流的对象时,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完成这一转变的,就是谢灵运。如果将谢灵运和陶渊明诗歌中的景物作一对照,差别非常鲜明。陶渊明是继承、总结和代表了此前景物描写的成就,而谢灵运则开创了此后诗歌的发展方向;陶渊明古韵天成,而谢灵运则新味十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信哉斯言!

本诗写谢灵运从始宁庄园的居住区南山,前往北山石壁精舍礼佛的行程。他爬上南山,下坡,渡过两山之间的巫湖(后称太康湖),再爬上北山,才能到达精舍。巫湖由大小两湖组成,中间有一小岛。虽然谢灵运的目的是礼佛,但他有着敏感于山水的素质,这山明水秀、林木郁茂的世界深深吸引了谢灵运,当他舍舟登岸、回望来路时,诗思便汩汩而来,精妙的山水名句便凿空而出。“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用巨石分水、林密掩径,以小见大,巧妙地呈现了南北两山间溪流纵横、森林密布的状况;“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竹尖裹着绿壳,刚长出来的蒲草上包着紫色的茸毛,不仅体现出他精细的观察,而且表达了他对这清新自然的欣喜、热爱;“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海鸥、山鸡都沐浴着日光,欢快地嬉戏,字里行间透露出欢畅的心情。

这些精笔描绘,渗透着清晰的情感脉络和审美情趣,大规模地呈现出丰足的具象山水和审美山水,如果再结合谢灵运其他山水名句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可以确定,谢灵运是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将鲜丽清新、富艳精工的审美山水推向了诗歌的前台,并且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山灵知我,江山不负我,山水成了谢灵运倾诉、交流的罕逢知己,而谢灵运也终究没有辜负江山,永嘉、始宁一带的秀水青山,在谢灵运之后才始走进人文,辉映成一道千载难觅的亮丽风景。也是从谢灵运之后,登山临水,遥岑送目,俯仰天地,感怀古今,借笔底之山水,写心海之波澜,才成为普遍推崇的人文风尚,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山水诗作才不断涌现。(萧寒)

地黄 .jpg

地黄:鲜地黄,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长8~24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cm,直径3~6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气微香,味微甜。熟地黄,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味甜。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可用于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症。主产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