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清风典历】异域长决苏李别

10月10(网站).jpg

【译文】

 自从我投降匈奴至今,总是处于困顿之中,时时愁苦独坐,整日难见一个故人,只见异域风物。用皮衣、毡帐来抵御风雨,用羊马的肉和奶来充饥解渴。想举目言欢,可有谁与语?塞外土地冻裂,冰层深厚,只能听见朔风凄厉悲凉之声。到凉秋九月,塞草枯萎之时,我总是夜不能寐,侧耳倾听帐外的胡笳声声和牧马悲吟,这声音四处传来,此起彼伏;或者在清晨听这些边塞之声,不觉泪下沾衣。子卿啊!难道我的心能与众不同,不以此为悲吗?

 ……

 子卿啊!我还能说什么?这一别,我们相隔万里,往来阻绝,我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后也是异域之鬼,确实是永远地与您离别了!希望您回去之后代我向故友致意,努力侍奉明君。您的孩子很好,不要太牵挂。请务必多多保重!也希望您能时常借北来之风,多多带来好的消息。李陵顿首。

【小识】

 李陵是李广长孙,汉武帝时出身陇西的杰出将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因兵败于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而投降匈奴。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且为匈奴练兵之后,族没李陵全家,一代将门陇西李氏就此没落。

 苏武与李陵同朝任职,关系友好。天汉元年,苏武作为使者被匈奴扣留,但他坚持气节,始终不降,最终被迫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之畔,仗节牧羊十九年,“节旄尽落”,但仍然“卧起操持”,可谓“白发丹心尽汉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终得返回长安。临别前,李陵为苏武置酒践行,长歌当哭;返回后,苏武仍然写信劝李陵回国,李陵便写了这封回信。

 在信中,李陵表达了他在漠北苦寒之地的孤独与凄苦,以及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同时他也满腹牢骚,对其转战绝域的艰辛与悲壮念念有词,对自己投降匈奴的苦衷反复申述,尤其是对汉武帝族没其家耿耿于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应该说,若非知心朋友,若非毫无顾忌,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而李陵与苏武,恰好交谊深厚,且李陵远在匈奴,所以才能如此放言无忌。

 另一个信息是,在苏武刚刚回国,尚未发出这封信之前,大将军霍光派遣陇西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以朝廷的名义召李陵回国,李陵以“丈夫不能再辱”为由,拒绝召回。可以肯定,这次征召,苏武起了关键作用,他返回长安后,为李陵说好话,才会引起霍光等人的好感。否则,汉朝投降匈奴者极多,而朝廷派人征召的仅有李陵一人,就很难理解了。 

 苏、李两人的经历具有极强的传奇色彩。李陵作为一代名将而身负国恨家仇,有“国士之风”却最终成了历史上的背叛降将;苏武牧羊于无人的苦寒之地十九年,历尽辛酸,九死一生,返回时已“须发皆白”;而且二人又都出身世家,交情笃厚,早先同朝任职,后来各为其主,其漠北诀别、绝域鸿雁,无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应该说,是特殊的出身和境遇造就了苏、李二人独特的个性魅力,也赋予了他们真挚言情的文学才华,进而成就了历史上最早也最典型的知己长别。因此,李陵、苏武就成了后世文人渲染离别之悲的典型题材,他们间的临别之歌、赠别之诗、往返书信,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甚至多有怀疑之词,认为这都是后人的伪作。我们以为那些怀疑都仅限于推测,并不确切,其作品多是其本人所写,《文选》的选录也算是一个侧证。(萧寒)

黄柏 .jpg

 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主产于四川、重庆、贵州等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