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准则》:新形势下管党治党规律性认识的集大成
我们党成立95年来,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非常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把握规律。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条例》,体现了新形势下管党治党规律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个规律性认识,就是管党治党必须抓好“两个关键”、做到“两个必须”。《准则》开宗明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这个论断,就像物理定律、数学公式那样简洁鲜明、不容置疑。回顾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我们党曾提出,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以后又分别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那么,管党治党究竟怎么管,从严治党究竟怎么严?抓手是什么?切入点在哪里?重点和关键又是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总布局,按照把我们党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这个总任务,把研究管党治党问题同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结合起来。这“两个关键”“两个必须”,就是在这种研究探索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关键”表明,我们党已经在过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还要真正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这体现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政治基础。这是全党同志应当牢记的管党治党规律。
第二个规律性认识,就是要统筹抓好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准则》《条例》和总书记在全会上的两次重要讲话,结合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讲到了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这三者内在联系是怎样的呢?总书记说,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这就是说,党内政治生活中包含着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导致出现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而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又会反作用于党内政治生活。因此,从政治文化这个灵魂抓起,从这个本原和根子抓起,才能从源头上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真正落到实处。《准则》从12个方面提出了党员干部应该遵守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既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又为推进党内政治生态修复和政治文化建设指出了明确方向、拓展了其理论和实践的广阔空间。
第三个规律性认识,就是要抓好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有机结合。《准则》强调:“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这就把“三个伟大”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要求提到了全党同志面前。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内涵既包括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包括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面临同构成对党的执政地位最大威胁的腐败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可能导致我们党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淘汰的党内突出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四种危险”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的长期斗争。这也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党建领域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党提出,要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这“两个伟大”有机结合起来、辩证统一起来,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工程来支撑,伟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伟大事业来进行,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三个伟大”的提出,我们必须做到伟大工程、伟大斗争都紧紧围绕伟大事业来进行,围绕我们党在新长征路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一党的核心使命来进行,三者须臾不可分离、不可偏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地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第四个规律性认识,就是要突出抓好关键少数,特别是抓好高级干部这个重点和中央领导层成员这个关键。这个规律性认识来自于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对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正风反腐实践的经验总结,来自于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纪委审查的222名中管干部中,不乏省委书记、省长、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案件中引出的教训。剖析他们走向堕落的原因,党中央得出“中央出现腐败问题对我们党伤害最大,中央领导层的腐败分子对中央团结统一的危险最大”的结论。所以,总书记在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在诠释当下的党内政治生活为什么要突出抓好高级干部和中央领导层成员时,引用了一句古语:“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总书记说,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这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执掌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的特殊职责所要求的。这些年,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因素,有党的队伍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因素,但一些高级干部发生的问题往往是其所在地方和单位各种问题滋生蔓延的主要导因。《准则》《条例》都突出了高级干部这个重点和中央领导层成员这个关键,这是两部党内法规的鲜明特色。
第五个规律性认识,就是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孙中山先生说过,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这就是说,讲政治、搞政治的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是管众人、管大家的。在我们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管众人、管大家的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小家,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这是总书记从许多落马贪官往往都是从小家没有管好、被枕边风吹得晕晕乎乎的现实教训出发,向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的。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滋养身心,激励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反过来,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他引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古语,来提醒中央政治局委员:“我在这里跟大家语重心长嘱咐要操这点心。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就溜过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总书记又强调: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第六个规律性认识,就是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的党内政治生活,要重点抓好思想教育、严明纪律、选人用人、组织生活、继承创新这五个最为关键的落脚点。一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其关键是要坚定全党同志的理想信念宗旨。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我们的理想信念宗旨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准则》第一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全党同志要按照《准则》要求,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二要抓好严明纪律这个关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起。《准则》第四条就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明政治纪律,要害在增强政治警觉性。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对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敢于抵制、敢于斗争。三要抓好选人用人这个导向。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政治生态危害最烈。《准则》第八条强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也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治本之策。党的各级组织都要按照《准则》规定,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打破形形色色的关系网和方方面面的潜规则,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四要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准则》强调,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任何党员都不能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党的组织之上。五要抓好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关键环节。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总书记说,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同时,我们又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副主任 施芝鸿)